雨中訪大樹鄉~文化&古蹟

2010060516:30

大部份的人都知道有個高屏舊鐵橋,、斜張橋是拍大 景的好地方,其實它就在大樹鄉...

大部份人也都知道三合瓦窯、佛光山是人文勝地,它也在大樹鄉......

好吃的鳳梨、玉荷包荔枝產地更是大樹鄉....

大樹鄉是人文會淬好山好水的好地方....

這也是當初kimi選擇讓母親及兄長、弟弟居住在那裡的原因......

離高雄市區不會很遠又有交通方便,有高雄的後花園之稱....

但是.....

大樹鄉---------

除了這景點,更是有古蹟有藝術家聚居的地方......

前天高雄的雨不停,kimi又不願浪費難得的休假日,就冒著被母親逮到過家門而不入的危險...

來去拍另類的大樹鄉......

 

 

 

中的九曲堂鳳梨會社,巴洛克式的建築訴說當年的興盛,

吸飽雨水的紅磚,紅艷艷的告訴我們這裡的紅磚是百年如新的.....

 

(以下資料用自大樹鄉公所網站)

九曲堂鳳梨會社就是大樹人口中的鳳梨罐頭工廠。眾所週知,本鄉盛產鳳梨,由於產量眾多,鳳梨加工業便應運而生。日人治台後,特別鼓勵鳳梨罐頭工廠的設立,一時風行,當時在一個小小九曲堂村庄中就擁有七家鳳梨工廠,至今在全國還是維持紀錄。揆其主要原因係當時交通以火車為主,九曲堂是「大火車」和「小火車」的轉運點,在佔盡地利的條件下才會如此。九曲堂也因此吸引了眾多日本人口,而鳳梨工廠內更充滿著「刮王萊」的少女,熱鬧非凡,只是這些盛況隨著日本戰敗而消失。
九曲堂鳳梨會社據訪談指出,其前身為丸安合同工廠,後來則作為九曲堂鳳梨會社的辦公廳,光復後改建為軍屬汽車修護廠,並曾一度作為眷舍使用。工廠的屋頂為四落水形式,因整修而成為今日的中央二坡式,兩側單坡屋頂之組合,材料為鐵皮浪板,形式特異。立面為連續磚砌圓拱構成,拱中央有水泥粉刷之拱心石。目前圓拱均以紅磚封堵,並置窗戶,建築形式優美,保存狀況良好。大樹鄉公所正規劃將鳳梨工廠遺址改建為地方產業文化園區。



 


 


因為下雨天拍攝無法到室外拍得全景圖,改天再補....




 

 

 

高齡九十歲的林昭地老師,他對陶藝的熱愛透過了作品傳遞出來....

林昭地藝術館位於九曲堂城隍巷10號的林老先生,剛好是母親鄰居,

林媽媽常與母親在城隍廟前唱歌的歌友,

在這拍攝中感謝林媽媽的協助及介詔.....

~初肧~

住於高雄縣大樹鄉的林昭地先生,於民國八十九年榮獲中興文藝獎章特別貢獻獎,因父親林火生先生,在沙鹿鎮金福興商會擔任陶器工廠陶工的緣故,出生於台中縣沙鹿鎮的林家四兄弟全投入陶業生產行列。沙鹿地區是日據時代晚期台灣陶器重要產地之一,林昭地先生陶藝技能即是啟蒙於此自幼熱愛陶藝,十三歲開始傳襲父親習陶土捏製,至今近六十年之久,擁有第一手傳統手拉坯技藝。從最小的水滴大到 12 斗的水缸、從生活用具到祭祀用皿的製作,無不熟稔,對於農業社會陶製器物的器制、出處、產地,均耳熟能詳道,獨具特色風格,而且林昭地是目前全台仍以「全台轆轤」(即俗稱「珠仔車」)做陶的人,其自製珠仔車以棕蓑和泥做成,重達兩三百斤。

由於他偏愛燒製有古早味的陶器,作品不喜上釉,保持原色,燒製過程中有源自於柴火、落灰所形成的流紋、火紋,以致陶器紋路如「紫火行雲」,因此被陶藝界喻為「紫雲燒」,作品色澤自然、古典、溫潤,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是作品最大特色。林昭地先生感嘆社會快速變遷下多數早期生活用器皿已不復見,為了在文化保存與教育略盡棉薄之力,林昭地老師燒製一批早期生活中的陶器作為標本,並成立陶藝館展示,在文史層面的台灣陶瓷發展史,陶瓷造型、技法、用途等研究上,深具意義。近年來由於陶器不再如從前的被廣泛使用,因此製陶人才紛紛改行他就。然而林昭地卻依舊執著於本行,他期望這種鄉土工藝薪傳有人,所以乃不求代價的教導有志學習手拉坯的後進。倘若能夠走一趟林昭地陶藝館,一定能夠讓你如入寶山,且滿載而歸。 

聽林媽媽說這些陶土乃是取自燕巢的火山泥,林老師喜歡用古樸的手法表現作品的真與美,

在初胚未焠煉窯燒之前已讓kimi愛不釋手了,

 


 


~~火煉成精~~





 

在拍完了林昭地老師的藝術館之後,再帶同行的好友去逛逛眾所周知的三合瓦窯,高屏舊鐵橋、姑山倉庫,

天色已昏暗,肚子也餓了,到布諾閣找蘭姨吃肉燥飯去吧!沒拍完的古厝、斜張橋、畫家、作家..下次再拍囉!!

 

2010年6 月初的那一個雨天kimi在大樹